距离132亿光年!科学家发现迄今最遥远黑洞,质量在一千万至一亿倍太阳质量之间

时间:2024-11-16 23:42:26 来源: 编辑:

原标题 :距离132亿光年!距离科学家发现迄今最遥远黑洞 ,亿光远黑亿倍质量在一千万至一亿倍太阳质量之间 每经编辑 :杜宇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11月10日消息,年科近日 ,发现美国科学家宣布,迄今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最遥质量之间黑洞,距离地球约132亿光年。洞质这一科研成果本周在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量千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结合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太阳数据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距离仅4.7亿年的亿光远黑亿倍黑洞的迹象 ,这是年科利用X射线发现的最遥远的黑洞。 该黑洞位于一个名为UHZ1的发现星系中 ,距地球约132亿光年,迄今由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科学家阿科什·波格丹领导的最遥质量之间团队发现 。黑洞形成时宇宙年龄只有现在的3%。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利用钱德拉探测器经过两周多的观测,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星系中存在强烈的 、过热的、发射X射线的气体 ,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超大质量黑洞的标志 。 根据黑洞在吞噬周围物质过程中发出的X射线等特征  ,研究人员估计这个黑洞的质量在一千万至一亿倍太阳质量之间 。研究人员说,证据表明 ,该黑洞一诞生就巨大无比 ,质量接近其所处星系所有恒星质量的总和。但在其附近的宇宙区域 ,星系中黑洞的质量往往比其中恒星的总质量小得多 。 研究人员认为 ,这个黑洞的特征支持了一些天文学家之前提出的相关理论 ,即在宇宙初期会因为巨大的星云坍缩而形成大型黑洞。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分析相关数据 ,以更深入地探索宇宙形成初期的奥秘  。 中国天眼FAST首次揭秘黑洞脉搏 据央视新闻,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了围绕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最新成果。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Sub-second periodic radio oscillations in a microquasar》(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 ,揭示了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 图片来源 :央视新闻 微类星体是银河系内由一颗中子星或黑洞与一颗普通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  ,中子星或黑洞吸积恒星的物质产生高温的吸积盘及相对论性的喷流 ,在观测上表现为间歇性或长期变化的X射线和射电辐射 ,是研究强引力场和相对论物理的宇宙天然实验室。GRS 1915+105是一颗著名的微类星体,含有一个快速旋转的黑洞 ,并观测到视超光速运动的射电喷流,是研究极端高能物理过程的重要样本。自发现起近30多年来 ,该黑洞一直具有丰富的X射线光变特征和间歇性射电喷流,但我们对黑洞喷流的动力学和快速光变的起源依然不清楚  。 为了揭开微类星体的相对论性喷流的神秘面纱,国际合作研究团队自2020至2022年利用FAST对GRS 1915+105首次开展高时间精度的射电连续谱光变和偏振监测 。利用FAST高采样和探测灵敏度优势 ,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两次观测均发现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 ,脉搏周期约为0.2秒 。这个脉搏周期不稳定 ,而且大部分时间无法探测,因此称之为准周期振荡  。该合作研究成果中 ,武汉大学田鹏夫、张平博士、王伟教授及国家天文台王培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国家天文台刘继峰研究员、姜鹏研究员 、李菂研究员等是共同作者  。 这一成果是国际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并揭示黑洞系统的准周期振荡现象与相对论性喷流直接相关。此次黑洞射电辐射脉搏的发现,对于揭示致密天体相对论性射电喷流的起源与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将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 关于黑洞!中国“慧眼”又有新发现 据央视新闻,9月1日 ,《科学》以长文形式发表了主要基于慧眼卫星观测结果的黑洞吸积磁场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利用我国首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号的观测数据 ,联合地面射电和光学望远镜观测 ,发现了黑洞周围磁囚禁吸积盘形成过程的直接观测证据。该研究工作由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台、波兰理论物理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 图片来源 :央视新闻 黑洞捕获气体的物理过程被称为“吸积”,这种落向黑洞的气体则被称为吸积流,其处在等离子体状态 。吸积流中的黏滞过程能够有效地释放其引力势能 ,部分地转化为辐射能,产生多波段辐射被地面、空间望远镜所观测到。因此,通过对气体的吸积,黑洞间接地彰显了自己的存在 。对这些辐射的观测已成为研究黑洞的重要途径。 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M87),揭开了我们能“看到”的黑洞及其周围环境的神秘面纱。然而 ,在黑洞周围同样存在着“看不到”的磁场。黑洞吸积气体的同时,也会向内拖曳磁场。理论认为 ,随着吸积气体将外部弱磁场持续带入 ,吸积流内区磁场会逐渐增强。相应地 ,磁场对吸积流的向外磁力作用也将逐渐增强,并最终与黑洞的向内引力相抗衡 。此时,吸积物质便被磁场所囚禁,而无法自由地、快速地掉入黑洞视界面,即形成磁囚禁盘 。磁囚禁盘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成功地解释了黑洞吸积系统的许多复杂观测现象。然而,至今还没有磁囚禁盘存在的直接观测证据 ,磁囚禁盘是如何形成的更是一个未解之谜 。多项研究指出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可能存在着磁囚禁盘。但是,即使是EHT对M87极高分辨率的观测,获得了其黑洞附近磁场信息(位型等),仍然没能确认磁囚禁盘的存在 。 除了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宇宙中还存在着恒星级黑洞。目前 ,天文学家已经在许多双星系统之中探测到恒星级黑洞的存在 ,其质量一般是太阳质量的十倍左右。科研团队利用对黑洞X射线双星MAXI J1820+070爆发时的多波段观测数据观测到前所未见的长时标延迟现象 :喷流的射电辐射和吸积流外区的光学辐射 ,分别滞后于吸积流内区高温气体(热吸积流)的硬X射线约8天和17天  。科研团队指出 ,吸积盘外区弱磁场被黑洞周围热吸积流带入而增强,吸积流径向尺度越大磁场增强越明显。研究团队通过分析X射线观测数据发现:硬X射线辐射随吸积率减小而下降 ,而热吸积流径向尺度随吸积率下降而快速膨胀 ,使得黑洞附近磁场迅速增强 ,因而在硬X射线辐射峰值之后约8天形成磁囚禁盘 。 这项工作第一次揭示了吸积流中的磁场输运过程 ,及黑洞附近热吸积流中形成磁囚禁盘的完整过程。因而 ,成为迄今为止,磁囚禁盘存在的最直接观测证据。由于物理过程的普适性,这项研究成果将极大地推进对不同量级黑洞吸积盘大尺度磁场形成及喷流加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解 。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返回搜狐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邻家肖云网   sitemap